首页 > 财经 > 汽车之家李想:做正确的事,不做容易的事

汽车之家李想:做正确的事,不做容易的事

导语:0到60分的事不愿意做,老想做60分甚至80分以上的。但是80分没有能力,最后做到30分,最后累计,100分里拿到30分。

1、用户永远是最重要的

先从我自己介绍,80后创业。我真正接触电脑是从高一开始的,之前家里买不起电脑,从初一到初三,我买遍了市面上所有的电脑类报纸和杂志,不停地在看。

高一买了第一台电脑,那时候第一台电脑大概8000块钱,奔腾133。没买电脑之前,我认为这些编辑还有作者,说的都是对的。当我自己真正接触电脑的时候,发现他们写的90%狗屁都不是。

所以我当时干的第一件事情,我就按市面上最流行的文章风格写,怎么选电脑、选显示卡的,写这样的东西。当时比较幸运,我投的第一篇文章,被全文刊发,占了一个版,而且基本上没改。那是我在高一的时候第一笔收入,大概600块钱。后来我不停地写稿,写了非常多。

到了高一下半年的时候,BBS流行起来了,大家用144的开始拨号,拨号就吵架。到了上高二的时候,就开始有个人网站了,也能够上网了。我申请一个个人网站,叫显卡之家,因为那时候3D显示卡最火。当时在我所在的信息表排名第一,还有竞争对手排名第二。那个第二的,后来成了我的合伙人。

到了高三的时候,那时候是互联网泡沫最严重的时候。赚钱非常容易,网站上的广告展示一个月有1万多块钱。加上稿费我一个月差不多有2万多的收入,比我爸我妈加起来多10倍。

到了高三我面临一个艰难选择,是否高考。说服父母其实不难,我爸妈是中央戏曲学院毕业的,不像身边的同龄人特别寄希望于孩子上大学。另一方面,每个月寄来的钱我爸妈都看见了,因为我上大学,最终还是要去挣钱,还是要去找一个工作。他们也觉得这是一个好的机会,比我上大学其实更有希望,可能上了大学,这个机会就错失掉了。

回过头去想,我做网站的时候,为什么会比别人的访问量高。其实特别简单,我发现所有的网站在用户访问最多的时间段,就是早上没有更新。但是大家都是早上上网,因为那时候第一网速快,第二便宜。那时候我跟他们唯一不同的一点是我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开始做更新,5点半到6点的时候就做更新了。

网民之间口碑相传,这个网站有更新,大家都来我的网站看。其实我在整个高中的时候用了这么一招,就把同类网站都干掉了。竞争对手还骂我是一个神经病,每天那么早起来更新网站,他们一直骂到自己的网站没了,也没有更新,这是当时特别好的一个机会。

后来我不上学以后,我想怎么把这个网站真正商业化,做成一个真正的商业网站,那时候商业网站不多。包括我们注册公司的时候,最开始在石家庄,工商局不知道什么叫互联网,非说我们是网吧,所以我们基本跑了有不下十趟,最后才拿到无数的证据向他证明有互联网这么个东西,不是网吧。

另外更重要的一点,不懂技术对我来说是最大的障碍,我当时把跟我竞争的人拉进来,因为他懂技术,会写代码。1999年是我高中毕业,是他大学毕业,所以他是我的第一个合伙人。当时以我的网站为主,我说了算,所以我得占60%的股份,他占40%的股份,所以他就把他的网站关掉了,送给别人了,我们开始一起做这个网站。我们合作了16年,从1999年开始的。

2、大势不好,再努力也没用

2000年的时候,网站转成泡泡网,其实泡泡网发展的并不顺利,因为做泡泡网最核心的初衷,是从个人网站开始,这是我的个人爱好。这个爱好其实本身毁了后面很多的事。

很多的时候并不懂得什么叫管理,什么是团队协作,那时候想着自己尽可能努力,自己尽可能去做更多的事情,也不懂得沟通,也不懂得怎么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建立什么样的管理结构。所以基本上一个公司能犯的所有的错误,都在泡泡网淋漓尽致的全部犯了。

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当时并不在乎时机的把握,就是自己喜欢,其实电脑的真正爆发期是在2000年到2003年,2003年以后整个电脑的爆发期往下走了。在市场爆发的时候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平缓或者下滑的时候,再努力就没有用了。

我们那时候基本上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但是竞争对手一天能工作12个小时,除非你一天工作30个小时能超过他,在市场不增长的时候,所以基本上没有机会了。

3、创业一定要找到能成“NO.1”的领域

2004年的时候,我和合伙人商量要选择新领域,趁着还有利润干点新事儿。

做新领域的第一重要的因素不是喜欢,我可以不喜欢,但是必须在这个领域能做到第一,因为常年做老三是个非常痛苦的事,什么都改变不了。因为你跟客户谈,客户说因为老大给了我这些条件,所以你必须给,我们没得商量,你说什么,我们就答应什么,是那样的状态。所以我们要找一个成为第一的领域。

当时筛选了三个领域,一个旅游,一个房地产,还有一个汽车。

①分析自己擅长什么,能不能干成

先看的房地产,当时的公司大概100多人,不到200人。当时做的最好的是搜房、焦点,当时做的好的网站。我们去研究搜房,发现它成功的原因是各地的分站,因为北京的房子、石家庄的房子跟上海的房子没有任何的关系,它开了分站。我看了一下,有将近1000人,后来我们想一想,这个事做不成,因为我们总共才100多人,让我们去管理一个全国分布在那么多城市上千人的规模,这不是我们擅长的。这是第一个放弃掉了。

第二个看旅游,旅游当时做的最好的是携程,没有任何人会拿着手机APP下单,那时候携程做的最多的事,是在各个机场发一张卡,拨打电话订这些东西。有的访问网站拿着电话,没有人直接在网站上下单。我去研究携程,当时最厉害的是呼叫中心,这个事太难了,我们订呼叫中心根本不可能,所以把旅游这件事放弃掉了。

②对手很差,即使是后来者也有机会

最后看了汽车,当时一看汽车太好了,简直为我们量身订作。为什么,第一,汽车是标准化的产品,你看到宝马3X,在北京、石家庄、乌鲁木齐看到的都是一样的,这跟我们做的IT产品非常相似。而且汽车的品类非常简单,当时的汽车种类比现在少的多,当时汽车的复杂度远远小于手机品类的复杂度。这是第一个因素。

第二个因素,看看这个行业里的人怎么样。我当年就说这是一帮垃圾,所有的人天天在发厂商的新闻稿,不做任何东西。懒到没法再懒的地步。IT网站有竞争,汽车没有,所有的人就是发发厂商的新闻稿、图片就完事了,竞争对手太弱了,比IT网站的人弱的太多。

③看准时机,抓住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换的过程

再看第三个是不是好的时机,因为我们特别在意时机是不是好的,我们发现是一个特别好的时机,为什么,因为当时汽车市场跟1999年、2000年的电脑市场非常相似,是一个卖方市场。

在2004年的时候造出来的车不愁卖。更离谱的像本田雅阁这种车,从生产出来第一辆开始加价,到退市都在加价。随便一个4S店开了以后,一年回本。今年的4S店,车堆的没有地方放,折扣可以3万起。

当时认为任何一个市场的爆发,都是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换的过程,这是爆发的本质。当时谁是市场第一,跟三年以后谁是市场的第一,没有任何关系。

4、把握用户:需求和频率,及信任感

反思第一次创业时候,我是一个超级技术专家,对技术了如指掌。但是后来发现,无论多么懂这些技术,如果没有抓住用户诉求,自诩的专业、竞争力,更像是一种自娱自乐。所以我们做的第一个转变,必须以消费者、以市场为导向,我们再懂技术,也把技术扔到一边去,这是做的第一个改变。

除了选择一个好的领域,还有一个重要的是以客户和市场为导向。做汽车之家开始基本没招什么人,找了一个合伙人、两个技术,就把网站做出来了,有一个人写论坛,一个人写产品库,一个人写发布系统。春节以后,这个网站的底子就做出来了,那个时候总共4个人。

最开始到我们到处签协议,把各个网站的内容转载过来,保证网站有一个基本数据库的结构。同时我们开始干了第一件事情,做用户喜欢看的产品库。

为什么做产品库,因为当时除了做产品库,什么都做不了,因为我们不认识任何汽车厂商的人,没有任何汽车专业人士,也没有汽车方面的人脉。我们也给汽车的公关公司打电话,想要一些测试车,想参加活动。所以我们打过去,人家一般问我们是做什么的,我们说我们是汽车之家。他说你们是汽车之友吗?我说不是汽车之友,是汽车之家。

这件事解释了三年。我说我们是汽车之家,一个新的网站,还没说完对方基本就挂掉了。我们想当时用户的需求,当时所有的汽车网站,没有网站拍真实图片,他们都用的厂商官方图片。这个官方图片是什么感觉,就跟你去相亲,看到的全是PS的照片。

用户看车也希望尽可能接近实物的照片,当时PS很过分,能PS一个19寸的轮毂出来,结果你买到发现是15寸的轮毂,都能做出这样的效果。所以当时我们看到用户的一个诉求就是,我要看到真实的图片,所以我们当时干的第一件事情,每个人发一个数码相机,去4S店里,对着这些车拍照片。

但是我们一上来规划了非常严格的数据库规划,这个到今天为止都没变过,把车按照人的习惯分类,按照外形、内饰、座椅,还有其他每个细节,我们定义到每个细节的角度都固定。一个车所有的角度,从哪个角度拍的,都是固定的。这为后来做图片对比、数据库,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做汽车网站的时候有上百个汽车网站,2005年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我们的访问量就进入到汽车网站前五名,当时没有做任何推广。

2005年我们用了我高中时候用的一招,在更新频率想办法。我们发现所有的汽车网站周六、周日都不更新,这的事。我们就周六、周日做两部分内容,时效性比较强的放在周六更新,一部分定时发布,周日更新。这样周六、周日都有更新,那时候访问量哗哗涨,属于白送流量。

因为任何的消费者都需要看车,那时候真的没有什么东西可看,一个网站一篇文章恨不得看十遍。

我们做这个以后发现还是不够,为什么,那时候每天早上上班的时候,打开电脑都会看网站,你看网站跟前一天的内容一样,多么伤心。当时做第二个设定,每天下午额外更新一批内容,放在第二天的早上8点更新。所有人在早上打开网站的时候,仍然只有一个网站是更新的,就是汽车之家。

后来做了第三件事情,到晚上高峰期的时候,流量有高峰期,最开始PC时代8点钟、9点钟是高峰期,还是没有人更新,后来我们又做了晚上8点更新。我们用了这么一招,不到半年的时间,我们的访问量进到前三名,当时还是一点推广都没有做。当时网站前面还剩两家。

到今天为止,全年365天坚持周六周日、重大节假日、早晨、晚上有更新的网站,更新的内容是全面的,不是简单的文章,文章、行情全都更新,所有的用户到这里都知道更新多少个,不要让他猜,你对这个东西一直坚持做,他能感受到。这十年能够坚持下来,就我们一家,到今天为止没有第二家能那么干。经常上来一个新的总编,热闹一阵,做了两三个月,打回原形,该怎么样怎么样了。这帮助我们的访问量进入了前三名。

进入前三名开始好了,开始有汽车厂商和汽车代理公司的资源,汽车厂商发布会、试驾会,都可以参与了。第一次拿到参加汽车厂商发布会的邀请,那是我们最兴奋的。

2006年中的时候,这时候我们干了第三件重要的事:在我们参加试驾会之前,所有的汽车网站在参加完汽车厂商的试驾会以后,文章的发布时间是一周以后,这根本不是互联网公司,简直太龌龊了,难以置信。

我们打算改变现状。我们当时做了艰难的决定,第一,必须当天更新。第二,所有的图片、所有的文字,厂商的一张图片和一个文字都不许用。基本上那天为止,试驾会出去玩的时候,有一个编辑回到酒店里,去更新去了。这件事我们一坚持也坚持了九年,到现在为止仍然是这样的。

后来,我们变成了整个汽车网站和汽车媒体的公敌,因为你很多时候抢他的利益,他在商业上不太当回事,但是你让他们活的没那么舒服,就开始恨我们了。中间也遭受到非常多抵制,我们发现最聪明最优秀的厂商就没有参与抵制。别人一个月试驾,我一个月前就把试驾权给你。别人发上市价格的时候,就有文章出来,聪明的厂商都是这样。

到2006年底,用这三个方式,让我们的流量变成了汽车垂直网站的第一名。

5、团队管理,企业文化不应该需要解释

汽车之家创建之初,我们不招外边的人,招来的员工,其实更像一堆助理,喊一嗓子往哪跑就往哪跑,团队里边没有什么强的人。当遇到问题的时候,都想着自己怎么学习、怎么解决。但是你能力到哪就做成什么样,你有什么样的能力,做成什么样,什么事不去争第一,没有关系。

但我们必须要做到第一,任何我们自己能做到第一的,我们自己去做,我们做不到第一的,必须找到能帮助我们做到第一的人,来加入到这个团队,他要什么都可以。

我们也没有从泡泡网拉太多的人过来,因为的那些人已经是习惯了那种思维逻辑了,我们希望一个全新的思维逻辑。因为我们认为自己能改,但是原来的员工不一定能改。

2006年的时候。我们认为我们第一件事已经完成了,我们有了流量,要开始做管理。在我们流量做到第一的时候,什么广告都不接,送上门的广告都不接,不接任何广告。

那时候接广告更有意思,某个广告商来我们这里,投200万,放哪无所谓,我们要拿走100万,都是这样的。整个汽车行业都应该感谢我们,我们把汽车行业至少变的不拿回扣,有人讲不给回扣了,我们是第一家不给回扣的。

我们流量做到第一,底气就硬,要建立商业团队、管理团队。我的方式借助薛蛮子,用他的人脉帮我们介绍人。所以当时第一件事,他给我们介绍了财务总监,我们选了一个最年轻的。还有很多人,跟我们不合。最后找了当时普华永道的财务经理。

当时想找COO,他给我介绍了五六个,最后选了一个最不可能的,是秦致,因为很早之前就见了秦致,第一次见他的时候不太喜欢他,他也不怎么搭理我,后来聊了以后发现这是我们想要的人。那时候他在265,当时卖给Google。当时秦致有三个选择,一个是去Google,还有去我们这里。当时有一个户外的,他把机场的广告全拿掉了。

秦致来,给我们干的第一件事,帮我们做企业文化,这个不是他编出来的,是什么,他通过我们过去干了两年的嘴说出来的,达成共识,形成我们的企业文化。到今天为止,其实经营了十年。

再回去看,当时团队一建立,企业文化一旦有,其实当时汽车网站的胜负已经决定了,后面只是一个过程、时间的问题。包括我现在看很多公司,最大的问题是这个公司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没有建立企业文化,这是非常大的问题。

企业文化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说的企业文化,我们很早达成一个共识,企业文化是一帮人约定好,一个简单有效的标准,定义什么叫对企业好。很多公司的矛盾,股东之间打架、搞政治斗争。但是你去问每一个人,哪怕企业搞死了,每个人都说我对企业好、他对企业不好,都这么说。你听他讲也有道理。但是你们最大的一个问题,你们从来没有约定过,什么叫对企业好。

其实第一件事情,除了做使命、做愿景,跟着书里学的,最重要的做了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当时怎么做的,我们就说到现在为止,大家做到今天,做的好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或者你希望这个企业变成什么样的企业,因为有了这些动力,变成什么样的企业。

当时所有人是一个完全开放式的,所有人都往黑板上写,你想到一条就往上写。无一例外,所有人写在第一条的是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根本没变过的东西,所有人都想到这一条。写了很多,包括还有一条,特别有意思,当时有了同志写一条,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工作,这条后来被我们否掉了,我说为了赢,可以和不喜欢的人在一起工作,不喜欢的人不会成为我们的核心,但是仍然会和他一起工作。

最后弄了一屏幕,很简单,剩下三条,这么做是对企业好,不这么做,就不是对企业好。所以所有的人拿这三条评判:

第一条,是我们的原则,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第二条,是我们的判断方式,做正确的事,不做容易的事,都说的特别通俗。后来很多人非得叫真,什么是正确的事,什么是容易的事。当时给回扣容易,不给回扣难,但是当时不给回扣是正确的。

第三条,当然根据我们过去的那些经验有关的,很多时候你会发现所有的对手都是基础看不上,牛的做不到,这是100%普遍的事情。0到60分的事不愿意做,老想做60分甚至80分以上的。但是80分没有能力,最后做到30分,最后累计,100分里拿到30分。

我们发现把基础的做成,就已经决定胜负了。60分以上的事情,决定你能赢多久,所以我们第三条,在执行层面的时候,又有一个标准,先做好60分,再去做100分。一上来大家都先把基础的事做到极致,因为基础的事是最容易拿分的事,也是最容易决定胜负的事。很多时候大家觉得这么难,看到本质,发现早早就把这个事做完了。这是我们当时定的三个企业文化。

还有一个是《基业常青》里讲的企业的愿景。我们的愿景到今天没变,可能听起来有点土,那就是“帮助汽车消费者”。这个事我们争了很长时间,我们到底是帮汽车消费者,还是帮汽车用户,还是帮汽车发烧友、爱好者。我们必须帮消费者,消费者好定义,他买了车才是消费者。所以你在汽车之家是看不到概念车的,汽车之家不做概念车。

我们只服务消费者,这是当时定义的很重要的东西。但是后面这个效率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到现在为止,我们的销售,如果违背用户的利益,就不接广告了,他能做到这个程度,这个非常有效的帮助我们管理公司,管理到今天,而且大家非常认可。

6、商业模式:圈地—产品—运营—变现

在2007年开始的时候,我们变成一个企业。再往后就开始商业,我们的商业逻辑其实从最开始做的时候,就已经赢了新浪,所以后来超过他们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们怎么看商业,就是互联网的商业流量,我们很早就定义了,作为一个互联网平台,本身的商业模式跟商业地产是一模一样的。

商业地产的逻辑,拿万达举例子,第一件事情是要有一块土地,所以他拿了一块地。第二件事情,我要有产品,他的产品是公寓、写字楼、商场、酒店。紧接着第三个阶段干什么,我要开始运营,所以有了物业、保安、招商部、销售部一堆东西。第四个阶段,万达要商业化、变现,它的变现方式是什么样的,我把公寓写字楼卖掉,我把商场出租出去。然后我发现酒店和影院还不错,但是出租都不好租,所以他选择了自营,这是万达整体的变现模式,有卖掉的,也有出租的,还有自营的。这是一个最标准的商业地产的逻辑。

我们当时认为到了互联网层面,商业本质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土地的持有模式发生了变化。那是当时的认识,比较肤浅,但是那几年足够用。

我们再来看互联网是一个什么样的逻辑,互联网是没有土地的,我先有产品,我们有了产品库,资讯、论坛。我们有编辑,有产品运营,有一堆人,跟万达的第三个阶段非常相似。第三件事情,我们才有了土地。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运营,有了自己的流量。另一方面,我们当时最早买网址,主要因为秦致是265的,所以我们当时非常便宜的把所有的网址都买过来,和后面的是质的差别,把所有的都超过了。我们一部分流量是自营的,另一部分是买的,跟去买土地是一个道理。

我们认为最重要的环节是第三个环节,互联网土地的获取。我们发现互联网的土地,跟现实中的土地衡量模式一模一样。有两个指标形成土地的价值,用户数量乘以用户的消费能力。比如举一个例子,长安街上的地铁口跟天通苑的地铁口,人流量差不多,但是长安街上的地下可能贵三倍,因为我们确实相信,在这个地铁口出来的人的消费能力,比那个地铁口出来的人消费能力高3倍。

当时有人要投我们,惊奇地发现我们的流量竟然跟豆瓣差不多。我跟他讲一个道理,我说我们的价值肯定比豆瓣高得多,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流量差不多,但是买我们这买车的,去豆瓣听音乐的,价值产生巨大差别。如果放到今天,每个用户10倍的差别,所以我们就应该比它贵10倍,这跟现实中的土地一模一样。

而且现实中的土地很难形成垄断,互联网会出现一家到两家把土地垄断了,后来的人想买土地买不着。这是为什么后来很多汽车厂商、汽车4S店集团自己做了电商,一年十辆卖不出去,没有土地,和现实中不一样,互联网一点土地都没有。所以到了第三个环节,才开始有了土地。

第四个环节是变现,我们当时广告卖的也很好,固定的广告费,跟公寓、酒店一样,第二年没开始,就卖光了。我们发现有大量的用户购买的流量,这跟商场非常相似,所以我们应该去全国铺分站,去把这些流量租给4S店,因为它跟在上面开这个店一样。它在上面开一个店,一个月可以多卖出去十几辆车、二十几辆车,太划算。

所以我们本身自己叫经销商的模式,跟万达模式其实相同。只不过我们那时候有很多流量,做酒店、做影院还不合适,因为那时候电商还没有起来。我们尝试了把流量做电商,自营,都不太顺利。

现在顺利了,大家现在从网上买个车不是问题,本身我们电商模式,还有C2C的二手车模式,更像万达里面的影院,还有酒店,采取了自营。这是我们完整的一个商业模式。

有了这么一套商业逻辑,我们去厂商那里讲这套商业逻辑的时候,给厂商再消化成他熟悉的漏斗,从用户关注,到用户喜欢你的车,到用户购买你的车,到最后都有数据模型。

我们用这种模式一直走到了今天。今年前面的两个模式,广告模式加经销商的模式,加起来收入大概是35到36亿。去年大概是24亿。

7、升级商业模式,抓住三个特点

新的模式有三个特点,你要掌握你的用户和它的数据,只掌握用户是没有用的。所以这个市面上所有做流量查询的公司一文不值,因为他拿到的用户的信息,跟你去交管局买到的没有差别,因为满世界的人都知道它是谁。

你必须熟悉他的行为数据,他在你这里干了什么东西,必须清清楚楚。所以回到汽车之家,汽车之家非常清楚知道每个用户的行为,过去几个月对什么车感兴趣,在哪个地区,我们都清清楚楚知道,转换效率非常高,这是第一个因素。

第二个因素,必须掌控交易和服务质量。如果不掌握,他去4S店我根本掌握不了。到了58到家,完全变成另外一拨人。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出租车公司,如果你这个钱给了出租车司机,你获得的服务就是那样的。

如果这个钱给到滴滴快的,获得的服务就是另外的状况。如果你想获得最极致的服务,肯定像京东那样,你最好是自营。如果实现不了自营,必须实现的是控制交易,如果不控制交易就白搭了。所以传统的商业模式非常有意思,包括汽车厂商,对4S店估计能翻出来满满一桌子的条例,来管理4S店,但是因为它的商业模式有问题,是一个批发商业模式。

掌握交易和控制服务,我觉得中国现在各行各业都面临这样一个改变,包括各种各样的批发模式、服务模式。像4S店,因为现在批发模式注定着品牌和经销商,还有消费者的利益完全不一致,这是巨大的问题,而且有很多行业,都是面临这样的改造,包括装修行业都是这样的。

第三点,利用用户的行为数据和交易数据,用技术提升效率,形成这么一个闭环。开黑车的时候,一天大概接五到十单,但是开专车能接三十单。过去早些年订丽华快餐,催着也到不了,他们想怎么送怎么送。但是现在你看饿了么,都告诉你多少分钟能送到,而且真的能送到,而且他们的人一天多的能送上百单,这都是在提升效率。过去我们总是讲,互联网公司要轻要轻要轻,现在看来轻不轻无所谓。第一重要的是对用户有没有服务好。

然后,技术可以帮助进行管理。过去想象一个公司管理几万人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但是现在一个人管理一个几万人的工作,就没有什么问题。而且他们管理的效率远远高于传统公司。这是我们汽车之家再往下会发生的变化,最直接的就是我们自己会来卖车,会从厂商买断,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卖车了。而且你卖车的时候,其实都融进来,包括也会做一系列的事情,这是汽车之家到今天为止做的事情。

8、提高转化率要理顺交易链条,把握核心

卖车这件事,很多人认为我们成功率非常高,有人认为有阿里、京东在,我们接下来怎么做,我们把卖车所有链条从头拉到尾,发现这里边哪些东西都会做,哪些东西我们平时不能做。会发现在整个链条里,从头拉到尾,唯一不能做的是我们自己没有支付工具,我想用别的支付也没有什么问题,这不是个事。

所以从最开始采购车,一直到最后把车交到用户手里,再做售后,整个链条里找到了两个核心竞争力,是京东和阿里都不具备的。我们实际在卖的过程中,发现出来的竞争力。

第一个竞争力,提高转化率。

我们所有用户虽然能在网上买车,但是要电话咨询,而且几乎100%都要咨询。能不能做到一个车卖出去不咨询,发现做不到。

①买一个车至少用三到五年,全是要电话咨询的。三类内容,我知道你上面有了,一定要确认一遍,从而会放心,听到的和看到的是不一样的。很多人去买东西,淘宝页面上写的清清楚楚,但是你还是会拿着旺旺问一下,车这么大件更需要。

②有明确需求的人也同样如此。这个人知道自己想买什么车,但是他很懒,我告诉你我想要什么颜色的,大家要什么型号的车,需要多少钱,你帮我找到。

③第三类的用户,我在两个车里不知道选哪一个,你给我一个建议,同时你帮我把这个车买了,这是解决基本需求。因为这类人,现在的一个呼叫中心挺好,早就做满了,这个你可以每天400辆车。

我们最开始的转换率很差,后来我们开始改我们的数据系统,基本上用户接到电话的时候,或者拨过去电话的时候,这个用户过去三个月在我们的画像就出来了,关注哪个车、什么价位。我们用这件事,转化率提到6%,不如到店的转化率高,但是已经非常高了。这是我们的第一个核心竞争力,所以我们在全国到处去招销售顾问,来我们这做电话顾问,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第二个竞争力,交车环节。

我们发现另外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交车环节,交车环节非常像电商里的物流,我们尝试让4S店帮我们交车,质量很差,消费者认为交车是在哪买的,而且交车的时候,你才能吃到金融业务,而且你能够给他带来更好的体验,所以我们建立交车的团队,我们的人给用户交车。

因为有了交车环节,我们对支付环节又往下下降,很多人不喜欢交全款,他喜欢交一部分钱,到现场刷POS机就完事了。到现在为止,用户交钱率会极高,因为我们会把车洗的干干净净的,站在用户的角度讲这个车怎么用,不是按照说明书,那干脆不讲。

我们不会把整个过程拖拖拉拉的,一个车基本上在一个小时之内就交付了。大家有没有去4S店买车,你去买车,交车环节耗你一天时间,体验非常差。我们这一天的时间,把牌基本上上好了,做到这样的程度。交车环节变成我们非常强的竞争力,帮助我们很多东西。我们掌握交车能力的时候,就有能力支配4S店了,我们控制了服务,又获得了免费的场地。

你会发现所有的需求很有意思,我们建立这个体系,用户所有的需求变化都能接受。北京用户在买包销的车,打电话过来,我可以买这个车,你帮我把二手车卖掉。所以经常一个客户,我们可以做好几笔生意。

然后金融、保险都可以切入了。过去我们没有办法,只是提供销售线索,现在牢牢掌握用户,而且这个模式必然能成,只是我们在等待,这些经销商和汽车厂商的利益冲突什么时候结束。

9、产品服务决定销量,品牌决定利润率

我觉得企业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才会遇到品牌的问题。我觉得汽车之家会面临两个挑战,一个是汽车商业模式。这个基本上所有的团队不是特别蠢,问题不大。

另外一个是品牌的问题,品牌特别难做。我通过两个案例,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品牌。企业文化,我们大家定一个标准,什么叫为企业好,其实品牌最根本的是建立一个标准,什么对用户好。

现在很多公司干的最蠢的事,拿着自己的公司文化当企业品牌讲,有些公司天天对用户讲自己的公司文化,用户很反感,因为跟我一点关系没有。很多企业也错误的把知名度当成品牌来讲,其实这是两码事,因为知名度是流量的问题,是流量的事。

我讲的第一个案例,是我从做汽车开始有一件事特别不理解,就是丰田是大众品牌的5倍。因为那时候我们自己特别喜欢大众,而且大众丰田的销量差10%左右。

我们去看一个问题,首先看这两家公司的企业文化,丰田的企业文化,大家知道叫精益求精,精益求精到什么程度,流水线上,工人的动作都要定义。你去丰田国贸会议室,他们一个人从一个会议室到另外一个会议室,都要小跑,非常讲究各种各样的效率。

大众是工程师文化,大众最早开始用ESP、涡轮增压、激光焊接,大众给所有人的印象,他是一个工程师的文化,这两个不同的企业文化。

到了品牌这一块,你发现不一样了。丰田的品牌和自己的企业文化本质上没什么关系,他在塑造一种很轻松的品牌性格像。丰田的广告,无论是超级碗,还是V驰,朴树唱的歌。包括新的卡罗拉,配着流行乐,一个新的品牌形象在这里。你会发现任何人买丰田无所谓,大家买丰田是它的品牌,不是产品。

大众的是一个典型工程师的表现,大众的广告,你会发现大众没品牌。你再想想对大众的广告有什么印象,它没有任何主题,今天拿平底锅拍你的脑袋,你怎么买这个车回来。明天又一个犯罪分子,在车里爆炸了,说我的车很结实,犯罪分子被炸死了,但是车没事。还有一个屌丝,坐在车里意淫,是这样的广告。最后发现没有品牌。它虽然已经做到很大,但没有企业品牌,一直拿企业的文化当着品牌使用。

最后我们发现品牌和什么有差别,产品、服务决定销量,品牌决定利润率,特别明显一点,品牌并不能决定销量,但是品牌决定利润率。很明显的一点,大众如果刨去了保时捷,包含大众,它的利润率基本只有丰田的三分之一,他们卖的差不多级别的车,这是销量,这是我的第一个感觉。

汽车之家定位的品牌叫“可信赖”,因为用户在这里买东西,这跟很多的电商没有差别,但是真把它做到,其实并不容易。如果我们定义了可信赖以后,就会有取舍,有些东西很有流量,但是这个东西跟可信赖是不符的,因为里面的报价不符,这指导着我们产品的下一步怎么做。

我们用户在买车的时候,上面所有的很多的电商写的,会报着很虚的价格,会说是多少。我们不这样,我们会告诉你实际的价格是多少,我们卖多少,价格里面透明,包含的三年保修是多少钱,包括上牌,我们所有的东西都透明,让用户可信赖,这是接下来品牌要做的事情。如果让一个企业一上来就考虑品牌的事,对他要求太高了,但是到某个阶段的时候,其实限制企业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没有做品牌。

我们最好做产品的方式分三个级别,最高级是品牌,品牌定义的要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感觉。如果在第二层,我就觉得定义的是需求,但是如果两个企业同样满足相同的需求,一定是品牌决定它的选择。第二个层面是需求。第三个层面是功能,它们是一层一层相互罗列下来的。

苹果之所以现在的手机后壳变成不能拆卸的,一个原因是它的第一层需求。设计足够漂亮,如果设计足够漂亮,真的没有办法做成一个换后壳的,它是这个逻辑下来的。因为决定购买的是手机好不好看,不是你换不换电池。

如果一个企业站在功能的角度去做一款产品的时候,你去问任何人,需不需要换电池,所有人说我需要换电池。大部分的企业说,你需要换电池,我就给你换电池。你需要多体验店,我就给你多体验店。这个团队越专业,就越容易犯下面的错误,堆积很多的人做功能,做很多功能。

因为你单独拿出来每个功能都觉得是对的,因为你没有上一层的判断标准。你如果有上一层的判断标准,你会发现很多的功能其实是不需要的。这是我们做产品最初级的,从功能的角度出发。终极的,是从上往下的角度出发。高级的从品牌角度出发。从下往上的都是团队。

第二个问题,智能硬件有没有需求,肯定有需求,因为过去的硬件做的很差,做硬件的人又犯了第二个错误,想着成本价,多赚钱。

用户没人在意你成本多少钱,你成本多少钱关我屁事。很多人对外宣传定价的时候只在乎了自己,但是什么是对用户重要的,可能是信赖感。比如SUV,中国人都喜欢SUV,觉得安全,现在40%的销量是SUV。SUV的用户里99%从来没有去过越野,连公路都没有下过。而且这里边40%以上只有前驱,没有四驱。

还有中国人要买加长的车,最核心的问题不是因为我坐在车里腿部空间不够,也不是要去越野,他的功能是次要的,而是感受层面的东西,是因为中国人没有安全感。为什么中国人没有安全感,因为中国人没有信仰,没有信仰,必然就缺乏安全感。所以这时候他觉得车更大,就会更安全,他要的安全感不是安全性。

来源:李想
点赞0
收藏14
李想
李想
用户评论
游客
发布
©2021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京ICP备15013664号-1
登录 注册
登录
完成注册

快捷登录

请激活账号

为了能正常使用网站的评论、编辑功能及以后陆续为用户提供的其他产品,请激活账号。

您的注册邮箱: 修改

重新发送激活邮件 进入我的邮箱

如果您没有收到激活邮件,请注意检查垃圾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