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写在中国孵化器35周年

写在中国孵化器35周年

导语:作者 | 颜振军 (北京创业孵育协会理事长、韵网创始人) 今天是中国第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生日。35年前,1987年6月8日,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诞生。 如果说,全世界第一个“孵化器”的出现是源于一次偶然尝试,那么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诞生则...

作者 | 颜振军 (北京创业孵育协会理事长、韵网创始人)

今天是中国第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生日。35年前,1987年6月8日,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诞生。

1.jpg

如果说,全世界第一个“孵化器”的出现是源于一次偶然尝试,那么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诞生则是把握了历史的机遇,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从20世纪70年代,以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迭起,全球科技革命风起云涌。一系列新兴产业和一大批高新技术小企业开始涌现,并快速成长壮大,企业孵化器也已逐渐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地区乃至国家竞争力的一种重要工具。

1984年,国家科委向国务院呈报了《新的技术革命与我国对策研究的汇报提纲》,首次提出了要在我国有条件的城市试办科技园区和企业孵化器的设想。次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在提出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建立新兴产业开发区的同时,也为科技人员流动提供了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

被称为“九省通衢”的武汉,首先做出反应,决定利用东湖地区大专院所的智力优势开发高科技产品,成立了武汉东湖智力密集小区规划办公室,并开始对区内企业进行摸底调查。

2.jpg图源:腾讯网

在摸底调查工作结束后不久,1986年10月,时任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来到武汉视察,在听取关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筹建情况的汇报后指出,要学习国外企业孵化器的成功经验,通过孵化器为人才流动创造环境,做好创业者的“保护伞”,并鼓励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在这方面走出新路子。彰显了国家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持科技人员创业的决心,将创办企业孵化器的理念与信心植入了武汉这片中国孵化器的萌发之地,催动了中国孵化器的诞生与发展。宋健也因而被后来的孵化器从业者敬称为“中国企业孵化器之父”。

在7个月后,宋健会见了联合国科技发展基金组织主席鲁斯坦·拉卡卡,就联合国支持中国开展孵化器研究和创建达成了共识。

1987年5月,我当时任职国家科委国际合作局局长。在安排我任驻美国大使馆公使衔科技参赞时的老朋友,联合国科技发展促进基金主席、企业孵化器专家拉卡卡会见宋健主任时,他介绍了一些发达国家在新技术“孵化器”方面的发展情况,并提议由联合国科技发展基金筹资对在中国建立这种机构进行研究。宋健主任当场表示中国有兴趣进行这种尝试。会后,我与拉卡卡商议确定先开展可行性研究课题,年底签订了协议书,由联合国资助进行。该课题由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承担,于1989年11月完成《在我国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可行性报告》,并附有在若干城市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可行性案例报告。

——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协会名誉顾问吴贻康

对原国家科委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在中国创办的回忆

3.jpg成立不久后的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

“新技术创业者中心”孵化器的筹建工作旋即启动,地址选在了东湖丁字桥108号,总参通信部武昌军代表室驻地闲置楼房的一层,共6间房,650平方米。

最初的筹备小组只有5个人,每个人都是身兼数职,从上到下,忙里忙外,包括跑到各大专院校去张贴“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欢迎创业者来创业”的广告。

广告起到了效果,创业中心还没有挂牌,就有创业者闻讯而来。但是又遇到了问题,创业中心当时不能挂靠、无法办照,创业者的麻烦依旧。通过向主管部门反映,问题终于解决了:

第一,“中心”可以作为创业者的挂靠单位;

第二,新成立人事新技术开发的民办科研机构由“中心”审查提出意见,市科委科管处批准,然后报工商管理部门;

第三,进入“中心”的创业者的组织关系暂由科委政治处负责接转;

第四,今年从新技术开发基金中拨出十万元左右作为风险投资基金,用于支持新技术创业者。风险投资基金的管理办法可不同于其他基金。

1987年6月8日,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正式挂牌,武昌溪流电子研究所、实验新技术研究所、洪山区华信光电子科学研究所3家民办科技企业同期入孵。

一座破旧的营房、一块牌子、一部电话,这就是中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全部家当。但是,它不已再是企业的“婆婆”,而是作为“保姆”,为科技创业者撑起了一把小“伞”,为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事业的发展点燃了星星之火。

1987年9月25日,武汉市编制委员会下发《关于同意成立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的复函》,将中心定为副县级事业单位,列事业编制10名。人员经费为1990年8月底以前实行差额补贴,从市科委掌握的科学事业费中列支。从1990年9月份起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至此,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有了合法的身份,它的创办者们无疑成为敢为天下先的“吃蟹”者。

以上内容引自《中国创业孵化30年》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7年4月

我觉得,在2016年底到次年春天火炬中心组织我们一帮人编撰中国创业孵化30年时,我写的关于三十年的一段感悟,同样适合于今天。

三十年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是一部创业史。

从五个人的筹备小组,到十几万的管理大军;从武汉东湖的一处营房,到遍布这个国家所有的中心城市、地市,以至县域和乡镇;从服务三个项目,到孵化出两千多个上市企业;从籍籍无名到成为创新创业的主阵地;从消化吸收外来的理念模式,到实力强大、蜚声世界…历经艰难跋涉、风霜磨砺,中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一个创业成功的典范。

三十年,我们走出了一条科技创业孵化的中国道路。

改革开放为孵化器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孵化器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孵化器本身就是中国创新发展的缩影。中国的孵化器专注于高科技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由教育、科技发达的中心城市引领,走过了从单一模式到色彩斑斓的多元化发展之路,与科技园区紧密结合,构建了独特的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全链条。政府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将孵化器作为国家与地方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组织保障、资源整合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火炬,一直是引领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旗帜。

中国的创业孵化行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全球科技创新创业呈现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科技创新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利器,全球创新版图正在加速重构,并深度融合、广泛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重塑世界格局、创造人类未来的主导力量。与以往一样,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为孵化器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孵化器将有更多的用武之地。“十三五”已经启动,未来之路漫长。不忘初心,坚定前行,“撸起袖子加油干”,中国的创业孵化行业一定会有锦绣前程。

向中国科技企业孵化事业的前辈们,致敬!

(完)

来源: 时光之颜色 查看原文
点赞0
收藏12
颜振军
颜振军
用户评论
游客
发布
©2021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京ICP备15013664号-1
登录 注册
登录
完成注册

快捷登录

请激活账号

为了能正常使用网站的评论、编辑功能及以后陆续为用户提供的其他产品,请激活账号。

您的注册邮箱: 修改

重新发送激活邮件 进入我的邮箱

如果您没有收到激活邮件,请注意检查垃圾箱。